危机沟通封面图:不谈成功的沟通策略
|

不谈成功,是最聪明的危机修复策略之一

本文为“梓渝公关沟通观察”系列文章之一,点击查看[系列说明与写作动机]

梓渝是一位中国演员兼歌手,因主演网剧《逆爱》在 2025 年夏天迅速走红。7 月底,他卷入一场涉及私生活的舆论风波。危机中,他的回应节奏克制,避免了情绪化的反击,并在多次公开露面中维持了同一基调。

在危机处理中,最难的不是道歉,而是判断何时停止道歉。

尤其是在外部情绪尚未完全平息、但当事人手中已经出现可用的“好消息”时,是否应该切换话术、重启正向叙事?这往往是许多品牌和公众人物容易判断失误的关键节点。

2025年7月27日晚,梓渝出现在音乐节舞台上。当时,他的杂志销量取得了明显的领先成绩,是当天舆论关注的高点之一,理论上已具备“翻篇”的传播条件。但在现场发言中,他并没有选择以此为主旋律,更没有展示“我已经走出来”的姿态。

相反,他维持着谦卑紧张的语调,再次表达歉意,甚至情绪激动落泪。从传播角度看,这种表达不论出于真情还是理性判断,其节奏和方式都展现了清晰的修复策略感。这场发言呈现出三点值得借鉴的沟通判断。

01 危机过后的“高光时刻”,为何不能急着庆祝

策略启发:即使掌握了好消息,也需判断外界是否准备好接受正向叙事

对多数团队而言,梓渝当日拥有理想的“翻盘场”:线下舞台、人气汇聚、销量领先。本可借此重新占据主动,切换至回归姿态。
但他没有这么做。
在发言中,他甚至没有提及销量,只围绕“感激”、“愧疚”与“希望努力回报”展开。

这是一次对公众情绪的准确判断。
不是所有正面信息都适合在危机未平时释放。部分受众可能仍处于受伤阶段,若此时当事人急于恢复常态,甚至传递“自己已恢复得很好”的信号,反而会引发额外的疏离感或抵触情绪。

具有危机经验的团队应当意识到:
状态的恢复并不等于公众已准备好为其高兴。

02 修复期的表达,最有效的是“未完成式”

策略启发:危机后的关系重建阶段,应避免主动宣布“我已被原谅”

现场发言中,梓渝不断提到“很紧张”、“不知道该怎么回报大家”、“会一步一步做得更好”,这些话语并未构成封闭式表述,而是刻意保持在“过程”而非“结论”的阶段。

这种“未完成式”的表达方式,传递出两个重要信号:
一是他知道修复尚未完成,不急于收尾;
二是他将“原不原谅”的判断权交还给观众,而非自说自话。

这类表达逻辑对品牌或公众人物均具参考价值。
“形象已恢复”并不由当事人宣布,而应交由外部判断。

03 情绪的对价,要用行动而不是文字补上

策略启发:在情绪主导型危机中,承担行为的可见性高于语言层面的修饰

在此前的数次回应中,梓渝已通过文字形式做出道歉,态度真诚,节奏合理。但真正使部分观众态度松动的,是这一次线下露面——在镜头前,面对聚焦目光,他没有展示自信重启的姿态,而是选择承认紧张、表达歉意,并落泪。

这不是文案层面的升级,而是一种将“情绪承担”落地的行为呈现。

对于情绪型危机而言,观众往往更关注的是当事人是否愿意承受负面情绪,而非是否已经解释清楚。
在不能以逻辑说服的阶段,最有力的修复方式,是行为本身所传达的态度。

本次发言可被视为一次具备借鉴价值的情绪修复结构:
文字可作为起点,但信任的重建,最终要依赖行为的可见性与承担感。

结语:危机真正结束的标志,不是“发了几条回应”,而是“回应的节奏是否对齐情绪”

梓渝在这次沟通中所展现出的判断力,在于其没有急于翻篇、没有借助销量洗白、也没有假设观众已准备好原谅。
恰恰是这种克制、自觉延迟回弹节奏的行为,构成了此次沟通中最具判断价值的关键节点
对于所有正在经历公众情绪压力的品牌或人物来说,这场案例提醒了一件事:

真正的修复,是在局势稍缓时,依然保持对情绪节奏的敏感与判断力。

作者:The Olivia
中国市场内容与 SEO 策略顾问

← 返回所有文章


相关文章推荐:

他选择放下原来的人设

梓渝没有拖延,也没有辩解,而是在第一时间看清人设说不通了,选择放下,重新讲述自己是谁。

沉默会被骂,发声会翻车:危机中哪种更致命?

在一次公众危机中,最难的从来不是发不发声,而是发什么、发给谁、发在什么时候。沉默不一定安全,回应也不一定止血。真正被观察的,是你在混乱里还站不站得住。

在中国做危机公关,不说话是最差的选择

沉默依然是很多品牌在中文平台上的危机默认反应。但梓渝打破了这个惯例。他的回应方式,在“到场、清晰、节奏”上,给出了值得参考的表达结构。

想让你的内容更进一步吗

让我们一起梳理适合中国市场的策略


THE OLIVIA WAY

© 2025 THE OLIVIA WAY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