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机后高曝光图示,包含人物聚光灯和带上升箭头的柱状图,象征舆论与商业价值
|

危机之后的持续曝光:如何影响舆论与商业价值?

本文为“梓渝公关沟通观察”系列文章之一,点击查看[系列说明与写作动机]

引言

梓渝,中国内地的演员和歌手,在 2025 年 6 月因主演网剧《逆爱》迅速走红。紧接着,他在 7 月经历了一场舆论危机。

通常情况下,艺人遇到类似事件,会选择降低曝光,逐渐淡出公众视线,再视情况回归。但梓渝的路径与此相反。自 6 月走红后,他不仅没有减少露面,反而在 7 月到 8 月保持了极高的曝光频率:舞台、活动、发新歌、短视频内容,至少每隔两三天就有一条新物料出现。

这并不是单纯的“热度延续”,而更像是一个有意设计的内容分发节奏。问题在于:这种高曝光背后走的是什么逻辑?品牌能从中借鉴什么?

一、曝光频率的意义:从“事件记忆”转向“存在习惯”

对于公众人物来说,危机后的最大风险是:被记住的只有争议。
梓渝团队采用的方式是以高密度内容,迅速覆盖公众记忆,让他在时间线上持续存在
这种策略有几个关键点:

  1. 时间窗口
    危机发生后,没有进入“冷处理”,而是直接叠加新物料,让话题从单一事件转向“他始终在场”。
  2. 内容类型
    不只是应付媒体的回应,而是全方位铺开:舞台、写真、新歌、Vlog 等,每一种都对应不同圈层的受众。
  3. 平台分布
    曝光不局限在一个平台,而是同时出现在小红书、微博、短视频平台,形成“多触点覆盖”。

这种做法的重点,不在于解释危机,而在于让用户习惯——他始终是当下活跃的人物

二、为什么要在危机后加速,而不是放缓?

  1. 降低抵触阈值
    在公众注意力快速更替的环境里,越是稳定出现,越容易让争议被稀释。
  2. 避免空白被填充
    如果自己不发声,不出镜,空出来的注意力就会被二手爆料或负面舆论占据。
  3. 保持商业价值的连续性
    品牌合作和商业机会需要“在场”的艺人。高频出现本身就是在向外界传递信号:他依然活跃,依然可靠。

三、品牌能学到什么?

这种策略并不仅适用于艺人。对品牌而言,危机后的关键也在于——你如何通过内容分发,控制公众的注意力习惯

  • 不要让空白期过长:即使不能推核心营销内容,也要保持基础存在。
  • 内容多样化:避免单一形式被放大,分散注意力同时降低负面集中度。
  • 多平台同步:让用户在不同场景下都能接触到你,而不是被单一舆论导向绑架。

结语

梓渝在 2025 年夏天的案例说明,高曝光并非危机之后的“高风险操作”,而是一种刻意的内容节奏管理

对品牌来说,危机不是“是否要继续出现”的问题,而是“如何出现”。
能否用稳定而多样化的内容,把争议逐渐稀释,重新让公众形成“习惯性存在”的认知,这才是危机后能否恢复价值的关键。

作者:The Olivia
中国市场内容与 SEO 策略顾问

← 返回所有文章


相关文章推荐:

在中国做危机公关,不说话是最差的选择

沉默依然是很多品牌在中文平台上的危机默认反应。但梓渝打破了这个惯例。他的回应方式,在“到场、清晰、节奏”上,给出了值得参考的表达结构。

沉默会被骂,发声会翻车:危机中哪种更致命?

在一次公众危机中,最难的从来不是发不发声,而是发什么、发给谁、发在什么时候。沉默不一定安全,回应也不一定止血。真正被观察的,是你在混乱里还站不站得住。

他选择放下原来的人设

梓渝没有拖延,也没有辩解,而是在第一时间看清人设说不通了,选择放下,重新讲述自己是谁。

想让你的内容更进一步吗

让我们一起梳理适合中国市场的策略


THE OLIVIA WAY

© 2025 THE OLIVIA WAY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