魅魔不是他演的,是大家说出来的
本文为“梓渝公关沟通观察”系列文章之一,点击查看[系列说明与写作动机]。
梓渝是一位中国演员兼歌手,因主演网剧《逆爱》在 2025 年夏天迅速走红。7 月底,他卷入一场涉及私生活的多人指控事件。他的回应没有逐条澄清,只承认关键部分,整体节奏克制。随后几位当事人陆续发声,言语里或多或少都能看出他们仍然在意他。于是,“魅魔”这个称呼开始流行——一个即使闹出风波,也让人恨不下去的人。
我不打算评判他这个人,更想讨论这个现象背后的机制:
观众是怎样一步步把一个人,投射成自己想看的样子?
一、魅魔机制的本质:你没有明说,但我已经爱上你了
真正让他被贴上“魅魔”标签的,往往不是他主动表达了什么,而是他没说的部分让人忍不住想去补全。
魅魔不是靠讨喜。
恰恰相反,他通常说得很少、情绪很干净、表达中有留白。
留白,正好成了投射的空间。
你越是没说破,观众越愿意补上自己的理解。
你越是不自证,反而越像有底气。
你越是不画重点,观众越愿意为你加字幕。
所以“魅魔”效果的核心,不是他说了什么让人信服,而是他什么都没说,就让人觉得懂他。
二、观众的投射,是怎样一步步建立起来的
1. 情绪克制 = 他心里一定很痛,但不说而已
当事人 A 哭、B 骂、C 发疯,梓渝一个人说话简洁、情绪稳定,就会被认为“内敛”“节制”“有担当”。观众会自动脑补:
他肯定更痛,只是藏得住。
2. 不反击 = 他太善良,不想伤人
面对当事人的反复发言和舆论逼问,他不澄清、不回踩,就会被解读为:
不想再伤害任何人。
而不是更现实的判断:
他很清楚什么时候说话、说到哪一步最有利。
3. 不自证 = 他根本不需要解释
这是“魅魔效应”真正形成的时刻。
因为越解释越显得虚,越“讲清楚”越像有鬼。最有效的做法,其实不是完全不说话,而是刚好说到观众还想多听一点、又猜得出你在想什么的位置。
梓渝确实有回应,但回应得很克制:承认核心,保持冷静,不把事态推向更糟。
观众于是干脆接手了这个叙事:
我信他。
你们都误会他了。
他都这样了还不够真诚吗?
魅魔不是靠自己说得多赢的,而是靠别人说得太多衬托出来的。
三、当代魅魔的生成条件
并不是所有克制的人都会成为魅魔。以下几个因素叠加,才有机会让一个人被“魅魔化”:
- 前置印象良好:危机之前,形象干净,给人信任感。
- 对照组混乱:当事人 A、B、C 情绪化、表达失控。
- 表达精确:不说废话,不回踩,但每句话都留有余地。
- 掌握节奏:什么时候说、什么时候沉默,什么时候露面。
这些组合在一起,很容易让人觉得:他才是那个清醒的。
四、为什么这值得拆解?
因为这不仅是一种网络现象,更是一种被反复使用的表达方式。在多数公众危机中,我们看到的要么是情绪爆发、要么是公关模板,但极少数人能做到:
- 把控情绪,不压抑情绪
- 表达克制,但不模糊
- 不讨好,但也不反击
- 留白,让观众自我参与理解过程
这也是为什么“魅魔”这种现象,总让人想再看一眼、想多想几层。吸引人的,不是他有多迷人,而是他让人忍不住想自己补上那些没说的话。
作者:The Olivia
中国市场内容与 SEO 策略顾问
相关文章推荐:
他选择放下原来的人设
梓渝没有拖延,也没有辩解,而是在第一时间看清人设说不通了,选择放下,重新讲述自己是谁。
沉默会被骂,发声会翻车:危机中哪种更致命?
在一次公众危机中,最难的从来不是发不发声,而是发什么、发给谁、发在什么时候。沉默不一定安全,回应也不一定止血。真正被观察的,是你在混乱里还站不站得住。
不谈成功,是最聪明的危机修复策略之一
危机还未真正过去,梓渝却已获得好成绩。但他没有借此翻篇,而是在音乐节上继续道歉。这种延迟表达的判断力,是危机修复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。
想让你的内容更进一步吗
让我们一起梳理适合中国市场的策略
THE OLIVIA WAY
© 2025 THE OLIVIA WAY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