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绿色图像,包含扩音器图标与标题文字“Crisis Communication in China: Why Saying Nothing Is the Worst Option”
|

在中国做危机公关,不说话是最差的选择

本文为“梓渝公关沟通观察”系列文章之一,点击查看[系列说明与写作动机]

梓渝,中国内地男演员、歌手,因主演网络剧《逆爱》在 2025 年夏季走红。近期,他在一场涉及私生活的争议中,选择以第一人称发声回应——没有采用娱乐圈惯用的工作室声明,而是主动表态、明确责任、并公开表达情绪。放在当前的中文舆论环境中,这种处理方式罕见且奏效。

我不评论事件本身。但在删帖、冷处理成为行业默认的背景下,一个人愿意第一时间说话,并承担结构性责任,至少值得从公关表达的角度被认真分析。

品牌在中国市场做危机公关,常犯的不是表达错误,而是根本不表达,或拖得太晚再说空话。这不是节奏问题,是结构判断问题。

这篇文章不谈八卦。我们来拆解结构——为什么很多品牌在中国做不好危机沟通?表达该从哪里开始才算有效?

1. 常见误区:不是说错话,而是没打算说

在中国市场,很多品牌面对危机时的第一反应,不是回应,而是“控场”。删帖、关评论、压热搜,成了默认流程。短期看似有效,但本质上是对表达能力的回避。

常见误区包括:

1. 拖延
还在内部对齐口径时,外部已经完成了舆论定性。平台节奏按小时计,不是按天算。

2. 发声明,但没有内容
大量品牌声明看起来“说了话”,实际上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。没有责任归属、没有具体行动、甚至没有人称。空话和废话,只会加速失控。

3. 用“重视”代替回应
“我们高度重视”是最常见的模板句,听起来像应付公文。用户要的是你怎么处理,而不是你有没有意识到问题。

4. 不区分平台语境
微博、公众号、小红书,话语逻辑完全不同。但很多品牌一份声明通发,复制用词,不管节奏、不顾观感。这不是统一,是失效。

在危机中,沉默不是中立,是缺席。你不说话,别人会替你说。

2. 为什么在中国,表达比你以为的更重要

在多数国际品牌眼里,公关是“形象管理”。但在中文语境里,表达本身就是危机控制的一部分。你说什么、怎么说、在谁面前说,决定了信任能不能留得住。

几个结构性原因:

1. 舆论是自动补位的
只要你不说,别人就会说。用户会自行拼图,平台会推送猜测,内容生态本身不允许真空。

2. 沉默会被解读为默认
中文社交语境中,沉默从来不是中性动作。默认、逃避、心虚,都是默认解释路径。你不说,就会被定性。

3. 节奏窗口非常短
社交平台的危机节奏是小时级的。12小时内没有回应,叙述权就易主。晚一步,不是信息滞后,而是主动权丧失。

4. 用户不要求完美,只要求你在场
很多品牌担心回应太早会说错。但现实是:用户并不要求你完美回应,而是要求你站出来、说明态度、给出框架。对错是第二层,态度是第一信号

但全局是否能扭转,仍取决于事件本身的边界与观感成本。PR 能做的是管理表达,不是重建现实。表达是必要条件,不是充分条件。

写在最后

这不是一篇危机公关教程,也不是对个体事件的延伸发言。但从一个内容策略顾问的角度看,表达结构的优劣,的确会在关键时刻决定信任能否留存。

在一个“沉默 + 删除”几乎成为标配的表达环境里,一个人选择说话,并承担回应的结构责任,本身就是一种对公关理解的突破。

品牌也一样。你不是非要说得完美。但你必须明确——在中国市场,不表达,就是最坏的表达。

作者:The Olivia
中国市场内容与 SEO 策略顾问

← 返回所有文章


相关文章推荐:

中国内容分发逻辑:被看见的不只是好内容

小红书、知乎、B站都在训练用户用不同方式阅读。内容表现背后的机制,不只是写得好,而是结构是否符合平台逻辑。

百度不是 Google,也不试图成为 Google

Google 的 SEO 经验不能直接套用到百度。这篇文章将带你了解百度在抓取逻辑、语言识别与内容偏好上的独特之处,为你制定真正适用于中国市场的 SEO 策略。

在中国市场,内容表达必须先看渠道逻辑

在中国,平台规则往往决定内容是否能被看见。内容本身说得对还不够,必须说在对的地方。这篇文章讲的不是怎么写内容,而是内容该从哪里开始说。

想让你的内容更进一步吗

让我们一起梳理适合中国市场的策略


THE OLIVIA WAY

© 2025 THE OLIVIA WAY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