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做 SEO,平台逻辑往往比技巧更关键
有些品牌网站上线后做了很多事:内容翻译成中文、装了 SEO 插件、加了关键词,也提交了 sitemap。结果过了几个月,百度上的搜索结果仍然找不到自己。
问题通常不在执行不到位,而在预设路径不对。
中国的搜索环境和内容分发逻辑,与 Google 所代表的体系有明显区别。不是 checklist 做得够不够细,而是你写的东西,平台能不能抓、系统愿不愿意推、用户习不习惯点。
这篇文章从三个角度拆解一下这个问题:平台、内容、搜索行为。
1. 技术层面:能被抓,比结构完美更重要
Baidu 的抓取机制比 Google 更保守,尤其对新站。
即便结构很干净,网站也可能长期得不到收录,常见原因包括:
- 页面依赖 JS 渲染,百度识别不了内容
- 页面层级太深,URL 不清晰
- 信息分散,结构感弱,无法快速理解主题重点
技术层面的基础设置当然要做,但不必纠结“有没有装对插件”这种问题,更重要的是确认:百度能不能顺利读懂你的网站。
2. 内容层面:翻译 ≠ 可搜索
一个常见误区是,把内容翻译成中文就算本地化。实际上,搜索方式本身就不一样。
比如:
- 英文标题是 What makes a good product page?
直接翻成中文是 什么是好的产品页面?
这句话没人会搜。
在百度上,更真实的提问可能是:产品页怎么写才能让人留下来?
内容想被找到,语言和结构都得往用户常见的问法靠。标题、副标题、段落要清楚,信息要集中,不绕弯。
3. 搜索行为:不是在比谁写得好,而是在比谁更“像平台熟人”
百度首页上真正能点到的位置,其实没几个。
除了自然排名前两位,剩下的大多是:
- 百家号、知乎、百度百科等“平台内内容”
- 用户熟悉的大站域名(比如微信公众号、小红书、知乎等)
这意味着,就算你写得再好,用户也不一定点你,百度也不一定推你。
内容好 ≠ 有曝光。你得让百度“相信你是一个值得推的内容提供者”。
小结:看懂平台逻辑,才能决定你该做什么
在中国做 SEO,问题不只是关键词怎么选,而是:你面对的是哪个平台,这个平台怎么想。如果平台无法抓取、内容表达方式不符合用户搜索习惯、结构不利于被识别,那再多的技巧都没用。
相比之下,在 Google 上做 SEO,很多内容哪怕结构不完美、表达不直接,只要语义清晰、主题集中,也有机会被理解和收录。百度的判断方式更“显性”也更挑剔,策略上确实需要重新理解。
作者:The Olivia
中国市场内容与 SEO 策略顾问
相关文章推荐:
5 个免费的中文关键词工具推荐(2025):适用于百度 SEO 和内容策略
想做百度 SEO,却不知道用户会搜什么?这篇文章推荐 5 个适合中国市场的免费关键词工具,包括 5118、百度指数、小红书等,帮你看懂搜索趋势、发现长尾词、洞察用户提问方式。
百度不是 Google,也不试图成为 Google
Google 的 SEO 经验不能直接套用到百度。这篇文章将带你了解百度在抓取逻辑、语言识别与内容偏好上的独特之处,为你制定真正适用于中国市场的 SEO 策略。
在中国市场,内容表达必须先看渠道逻辑
在中国,平台规则往往决定内容是否能被看见。内容本身说得对还不够,必须说在对的地方。这篇文章讲的不是怎么写内容,而是内容该从哪里开始说。
想让你的内容更进一步吗
让我们一起梳理适合中国市场的策略
THE OLIVIA WAY
© 2025 THE OLIVIA WAY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