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市场没有“一人搞定所有营销”的图示,绿色背景上有公文包和拼图图案
|

在中国,你找不到能“一人搞定所有营销”的人

By The Olivia
中国市场内容与 SEO 策略顾问
本文为“中国市场营销趋势”系列文章之一,点击查看[系列说明与写作动机]。

许多全球公司依然沿用同一套逻辑。

不少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后,习惯性地寻找一个「全能型营销人」——
既能调研、策划,又能写内容、投广告、管社群。
在纸面上,这听起来高效、节省、可控。
但在中国市场,这种模式往往撑不久。

为什么这种模式在国外行得通

在西方市场,营销路径相对标准化。
多数企业遵循同样的逻辑:从认知,到考虑,到转化,再到留存。

一整套体系由成熟工具支撑——
Google Ads、HubSpot、Hootsuite 等,让广告、邮件、内容分发都能串起来。
内容形式可预期,目标也清晰:流量、潜在客户、转化率。

在这种高度结构化的系统里,一个人能完成多环节工作,而不至于脱节。
这也是为什么「一人团队」的概念在国外看起来可行——
因为系统本身提供了支撑。

在中国,结构是碎片化的

问题不在于人,而在于结构
在中国,没有任何一条单一的营销路径可以套用在所有平台上。

微信、抖音、小红书、知乎、Bilibili、百度——
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规则与节奏。
一个用户可能先在小红书上看测评,
再在微信上问朋友意见,
最后直接去天猫完成购买。

对品牌来说,这不是一条线,而是一张分散的网。
看似同一个市场,实际像是几个并行的生态系统。

结果往往是这样的

当企业试图用一个人「搞定中国市场」,结果几乎是可预见的:
内容看起来完整,却难以触达真正的用户;
曝光短暂、反馈零散;
预算花得干净,市场却没有真正打开。

这不是个人能力问题,而是结构错位。
一个建立在「流程稳定」假设上的模式,在碎片化体系里自然会失效。

更现实的思路

在中国,策略与执行不在同一个层面。
那些适应得更快的品牌,通常会先分清「说什么」与「怎么说」,
并把每个平台当成独立的语境,而不是统一的渠道。

这不是团队规模的问题,
而是判断力的问题——
是否能在复杂系统中找到自己的节奏。

结语

在中国,没有真正意义上的「一人营销团队」。
关键不在一个人能做多少,
而在品牌的结构是否为本地节奏留出了空间。

在一个由多个体系并行构成的市场里,
结构的清晰,往往比投入的多少更重要。

👉 想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欧美的 Funnel 思维在中国失效,可以参考另一篇文章:营销漏斗为什么在中国不好用

← 返回所有文章
← 查看我的服务内容


相关文章推荐:

如何判断你的内容策略方向对不对?

这篇文章整理了一些判断角度,帮你在内容上线前,先看清楚平台逻辑和用户习惯,避免方向一开始就走偏。

营销漏斗为什么在中国不好用

营销漏斗在西方市场是基础框架,但在中国,平台闭环和跨平台决策让逻辑失效。本文结合数据与案例,解释品牌为何需要重新理解用户路径。

为什么在中国,广告总是让人反感?

在中国,广告常常被视为打扰,用户天然带有排斥情绪。品牌却又无法绕过投放来获取曝光。本文讨论广告在中国的尴尬处境,以及品牌如何在内容与投放之间找到平衡。

想让你的内容更进一步吗

让我们一起梳理适合中国市场的策略


THE OLIVIA WAY

© 2025 THE OLIVIA WAY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