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漏斗思维」在中国为什么行不通
By The Olivia
中国市场内容与 SEO 策略顾问
本文为“中国市场营销趋势”系列文章之一,点击查看[系列说明与写作动机]。
在西方有效的漏斗逻辑,在中国不再适用

在西方市场,「营销漏斗」几乎是规划营销的标准框架。
从认知 → 兴趣 → 决策 → 行动,一条干净的线性路径,
可以让团队按阶段分配预算、预测转化。
但当品牌把这套模型照搬到中国时,问题就出现了。
预算花下去了,内容也做了,
用户的行为却始终走不进这条预设的直线。
平台生态打破了线性路径
在中国,平台之间并不是连成一体的流程,而是并行的系统。
微信、抖音、Rednote(小红书)、天猫、京东——
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。
一个用户可能在微信上看到朋友推荐,却从未离开微信;
也可能在抖音看到短视频,最后去别的平台完成购买。
这些跨平台的循环已成为常态。
【腾讯 2023 ESG 报告】中提到,微信小程序的年度成交总额已超过 1.5 万亿元人民币,
这说明大量的互动与交易都发生在同一个封闭生态内。
在这样的结构里,任何漏斗式路径都会在中途被打断。
决策路径更像一张网
在西方市场,用户往往按顺序经过各个阶段;
而在中国,他们的旅程是跳跃式的:
- 在小红书上看他人测评;
- 在抖音刷视频或直播;
- 最后在天猫或京东下单。
这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市场的常态。
根据【ECDB】数据,抖音电商在 2024 年的交易总额达 5090 亿美元,
说明“发现”与“购买”如今往往发生在同一个内容平台里。
搜索与推荐并存
中国用户依赖搜索,也依赖算法推荐。
Rednote 2024 年中期报告【Jing Daily】显示,约 70% 的用户会在购买前使用站内搜索——
这使搜索变成决策前的验证环节,而不仅是「认知阶段」。
同时,抖音的推荐算法能在数秒内推动购买,
跳过了传统漏斗假设的那些「培养阶段」。
结果是:用户的购买意图不再循序渐进,而是在语境合适的瞬间被触发。
观察
我在市场上常看到一个规律:
许多海外品牌仍然以「漏斗思维」进入中国——
把广告、内容、搜索拆分成阶段,
假设用户会按顺序完成决策。
但在中国,注意力是非连续的。
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跳跃、循环,
任何假设线性路径的规划,最后都会失去连接。
更有价值的心态,是去看这些层之间如何交织:
发现、验证、购买往往在同一空间中并行发生。
真正重要的,不是顺序,而是语境与时机。
结语
在中国,用户的路径更像一张网,而不是一条线。
要在这样的系统中运作,关键是理解结构,
理解不同平台如何各自承载注意力,
并以一致的节奏出现——不是按顺序,而是有节奏地共存。
漏斗并没有消失,它只是被改写了。
那些适应得更快的品牌,往往是最早停止强行让它保持笔直的那一类。
相关文章推荐:
如何判断你的内容策略方向对不对?
这篇文章整理了一些判断角度,帮你在内容上线前,先看清楚平台逻辑和用户习惯,避免方向一开始就走偏。
长尾效应:为什么有的人和品牌,热度可以一直延续
今年夏天,演员兼歌手梓渝因主演《逆爱》走红,并在危机后依然维持高热度。长尾效应让他的旧作品和新物料持续被翻看、再传播。本文结合艺人与品牌案例,解析如何储备高质量资产,让热度不止于一时。
为什么在中国,广告总是让人反感?
在中国,广告常常被视为打扰,用户天然带有排斥情绪。品牌却又无法绕过投放来获取曝光。本文讨论广告在中国的尴尬处境,以及品牌如何在内容与投放之间找到平衡。
想让你的内容更进一步吗
让我们一起梳理适合中国市场的策略
THE OLIVIA WAY
© 2025 THE OLIVIA WAY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