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简风格配图,文字写着“Why Are Ads in China So Often Disliked?”,下方有扩音器、人像和叉号图标,背景为深绿色。
|

为什么在中国,广告总是让人反感?

本文为“中国市场营销趋势”系列文章之一,点击查看[系列说明与写作动机]。

在中国市场,“广告”一词几乎自带负面印象。用户常常觉得被打扰,品牌却又无法绕开投放。本文分析这种矛盾,以及品牌如何思考广告与内容的关系。

用户的直观感受

在中国,“广告”这个词天生就带着一些负面的意味。用户在信息流里看到“推广”两个字,第一反应往往是排斥。加上不少广告制作粗糙、表达生硬,好像只是在重复喊口号,这种厌烦感就更明显。

在小红书、B站、微博这样的内容平台,用户更希望看到的是经验分享、测评、讨论,而不是赤裸裸的卖货信息。一旦内容带着过强的推销气息,很容易被认为是“硬广”。

品牌的现实困境

然而,如果完全不做广告,很多新号几乎没有机会获得起步流量。自然内容确实能慢慢积累,但速度太慢,在竞争激烈的赛道里几乎很难被看见。

广告的确能带来曝光,尤其在冷启动阶段作用明显。但如果品牌长时间只依赖投放,用户很快就会给账号贴上“硬广号”的标签。这样一来,即使预算继续加码,效果也会逐渐下降。

广告与内容之间的关系

广告并不是完全的坏东西,问题在于它常常被单独使用。一个账号如果有持续、有趣、有价值的内容,广告的作用就会更像是放大器,把内容推给更多人看;如果没有内容支撑,广告就成了唯一的面孔,排斥感自然更强。

在中国市场,广告更像是一种必须谨慎使用的工具。它能帮你突破冷启动,但真正让用户留下来的,还是内容。

收尾

广告在中国市场的尴尬之处在于:一方面,用户天然带着抵触情绪;另一方面,品牌又很难完全绕过它来获取曝光。真正需要考虑的,是如何在投放之外建立内容土壤,让广告不会孤零零地站在那里。

当广告和内容能形成呼应时,它的存在感就不再那么突兀。用户会先通过内容认识你,再在广告里看到熟悉的影子,接受度自然更高。至于具体的搭配方式和节奏,可以参考我写的另一篇文章《小红书投放 vs 自然内容,品牌该怎么平衡》。

作者:The Olivia
中国市场内容与 SEO 策略顾问

← 返回所有文章
← 查看我的服务内容


相关文章推荐:

长尾效应:为什么有的人和品牌,热度可以一直延续

今年夏天,演员兼歌手梓渝因主演《逆爱》走红,并在危机后依然维持高热度。长尾效应让他的旧作品和新物料持续被翻看、再传播。本文结合艺人与品牌案例,解析如何储备高质量资产,让热度不止于一时。

如何判断你的内容策略方向对不对?

这篇文章整理了一些判断角度,帮你在内容上线前,先看清楚平台逻辑和用户习惯,避免方向一开始就走偏。

在中国市场,内容表达必须先看渠道逻辑

在中国市场,平台规则常常比内容本身更先决定能否被看见。写之前,先判断你的表达是否踩在合适的语境里。

想让你的内容更进一步吗

让我们一起梳理适合中国市场的策略


THE OLIVIA WAY

© 2025 THE OLIVIA WAY. All rights reserved.